數百年來,土豆一直是我國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肴。農業部日前正式發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將馬鈴薯作為主糧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馬鈴薯將成為小麥、稻谷、玉米三大主糧品種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品種。
該《意見》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土豆將由“菜”變“糧”
土豆在我國有著400多年的種植歷史,長期被歸于蔬菜副食的隊列,日常食物中,它通常是“菜”,而不是“飯”。當然在過去困難時期土豆也代替過主食的大任,但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當年很多已土豆為主食的人都有輕重不一的消化系統問題。
目前,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8000多萬畝,年產約9000萬噸,是75%以上國家級貧困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中國農科院等部門舉辦的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這樣解釋馬鈴薯主糧化的內涵: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目前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作為我國三大谷物的補充,逐漸成為繼玉米、水稻、小麥之后第四大主糧作物。
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謝從華表示,讓馬鈴薯成為主糧,將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還能讓人們吃得更健康。他介紹說,馬鈴薯除了適應性強、耐饑飽外,相比其他任何糧食作物,營養也更為全面、均衡,它含有人體所需要的18種氨基酸以及大量纖維素和微量元素,脂肪含量幾乎為零,有利于人們控制體重以及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
“把土豆當飯吃的那一天不會太遠。”不過,謝從華認為,土豆主糧化無法撼動傳統主糧地位,“小麥、水稻等能提供人體所需的淀粉,而土豆中淀粉含量低得多,因此,土豆地位的提升,并不意味著取代傳統主食。”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馬鈴薯主糧化涉及科研、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馬鈴薯產業開發還面臨一些困難,如全粉加工環節的技術創新、育種創新等,尤其是適宜主食加工的馬鈴薯品種選育工作亟待加強。而且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市場是否認可。必畢竟土豆作為蔬菜已經是大家的共識。如果市場不接受國家又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這個項目上豈非得不償失。